當代淺繹 – 仁(二):發揚仁心有哪四個入門層次?

文/廖咸澤

關於仁,你可以怎麼做?

上一篇,我們談到仁就是同理心加上使命感。生活要做到面面俱到的同理並不容易,還要實踐更加不容易,但你仍可以嘗試這四個方向:

關於人

同理心讓我們知道人不是同質化的,每個人都有差異,千萬個人就有千萬種差異。所謂的差異不僅是生理的先天特質,還包括後天起起落落的百變境遇。這些成就了人類生活的豐富多樣性,值得我們尊重;但某些危及到生存的情況,卻是我們不能漠視的。

大家都有讀過的《禮運》篇,記載孔子期盼的理想盛世,他希望「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一個和諧,人人皆有歸屬,不致孤立無援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無虞的生活,到現代仍是普遍的人類共同願景,可是需要幫助的人依然充斥在各個角落,甚至不容易被察覺。

貧困、病疾、失親、失偶、孤老、身心失能……,他們和每個人一樣平等,不應受歧視偏見,只是先後天的條件差異使他們不易生存,還有心境上的困難。這時仁心發動了:除了不帶批判的理解他們的處境外,我們可以透過適切的方法援助他們,解囊相助、找尋救濟管道都非常不錯。如果對方是我們的親人,扶持陪伴會遞上更多溫暖和安全感。

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別被這句話阻撓你的仁心了,未必人人都可恨,社會的不公並不是新聞。就算有可恨之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倘若對方能真誠懺悔不再犯錯,天既然無絕人之路,人也應當寬容協助。

關於動物

常說人是萬靈之首,動物和我們的差別不過智識與語言,牠們的情緒表徵與肢體動態與人類相仿,人和動物亦能親切互動。動物受難受苦發出淒烈的鳴叫或掙扎,人是很難沒有感覺的,因為正和自己痛苦時一樣呀。如果能做到保護動物或捍衛動物權,這是仁心極高的展現。

但在人類慣常的生活,吃肉是一種常態。我並不是要批判吃肉這件事不道德,不過想邀請你思考,在人類消耗、耽嗜肉食的背後,確實有許多動物承擔著劇烈的苦楚。串聯全球的畜牧食品供應鏈,承擔痛苦的生命絕對不在少數。

像《孟子》提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以前的仁人君子對牲禽也發揮出同理心,於心不忍而不願靠近宰殺烹調的庖廚之地。這是在茹素還沒有風行以前的事跡。

現在的我們有了更多用餐選擇,或許你能選擇保有足夠營養和美味的蔬食餐點,達成你和動物之間的雙贏。如果你仍有肉食習慣,那至少可以做到:不吃你看見正被屠宰的肉,不吃你聽見淒鳴的動物的肉,不吃自己所養的動物的肉,不吃為自己所殺的肉。這是對生命最基礎的尊重了。

關於環境

雖然環境不像生命一樣有明顯的情緒反應,但環境是孕育生命的偌大搖籃,那麼體貼環境正是體貼萬物萬靈,包括自己,我們一樣可以同理。仁之於環境就等同於環保的概念,至於怎麼環保、愛護地球應該不用多解釋,在古時的儒道兩家則會從這兩個層面下手:「仁民愛物」和「儉」。

仁民愛物的道理從這句話來:「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意思是君子(君王)的愛是有等級的,最親愛親近的人,再仁愛與他來往的民眾,再惜愛所用之物。

可是其中還有加乘效益!當君子親愛親近的人和民眾時,自然會讓那些人也把愛傳遞下去。所以不只是君子所用之物得到了愛惜,很多人也都明白應該惜物。

惜物這件事和「儉」就相去不遠了,生活不求奢華就沒有過度浪費,小心謹慎就能長保使用。讓所用之物用到沒辦法用,就拿去修,直到不能再修為止,這不是因為沒錢才做的舉措,《道德經》說:「儉故能廣」,反而是儉能讓生活變得寬裕。這個寬裕不只生活條件,你的心也變寬了。

關於自己的心

說來說去,如果一個人的同理心或使命感沒那麼充滿,可以培養嗎?該怎麼培養呢?如果說人的自私和仁心是互為反面,那麼減少自己的欲望,就能幫助你培養更深更廣的同理心。因為讓你想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動機(自私的欲望)變少了,你的心會更有彈性地去同理他人。相反的,有非常敏銳的同理心是難得的好事!所以也要守住自己不變成過於自私的人,讓同理心持續在心底發光。

而使命感的來源,在於相信自己做得到。別總認為自己的影響力很小,實際去做做看符合仁心良知的事,事物的改變常在默默之間。但當你發現真因為你而出現轉變,你會比以前認為的自己更有力量,更多擔當。事實上,你一直都有強大的力量。生命中能擁有一件事讓你懷抱使命感,是幸福的,它甚至可以成為你重要的人生方向。

那上述的這些就是仁心的展現嗎?是,但絕對不是全面,也絕對不是終點。最宏大的仁,在於喚醒每個人心中的仁,以致讓更多人能夠體現仁。仁心像一把薪火,在你的同理心和使命之間點燃,也為別人輕輕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