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淺繹 – 孝(一):很古板嗎?你和爸媽的關係,比你想得還重要

文/廖咸澤

所謂的孝,說的是生命興衰的承續:父母用他最健壯的姿態,承接羽翼未豐的我們,直到我們健壯時,父母卻正衰老了,我們也要用己身之姿去承接住羽翼凋萎的他們。

先簡單說說我的故事。以前的我和爸媽的關係是這樣子的:還沒自己賺錢以前,爸媽撫養我是理所當然;開始賺錢以後,又希望自己多存點錢。爸媽應該尊重我的個人生活,同時支持我的許多決定。希望爸媽接受我任性的脾氣,但如果爸媽發脾氣或固執己見,又覺得他們自大無理。所以不喜歡我的生活被他們指指點點,哪裡被說做得不好我就不開心,倘若爸媽的想法很落伍,就會在心裡暗想他們不太聰明……

如果你有類似的心情,希望你繼續看下去。

我們家家境不如一般,租在台中市外郊一間鐵皮搭建的小房,夏天炎熱得像烤箱,冬天是冰庫。爸媽學歷不高,身體也不非常健朗,長年下來只能接水電、工廠零工或餐廚外送,收入沒有穩定的時候。我和家中幾個兄姐一起長大,並沒有怨過家裡多窮如何如何,倒是爸媽先有愧於我們,沒有提供好的生活環境,時常說著說著面有慚色。後來爸媽咬牙一撐,把我和姐姐一路送到碩士畢業,過程還一度負債,確實有些吃力。這些年物價漲了,而他們的體態漸漸衰緩,好在他們到退休的年紀,所有孩子各自有業。

我和許多孩子一樣在高中開始叛逆,白羊座,行事火爆莽撞一股熱忱。當時的熱忱放在社交人際,把火爆留給家裡。爸媽怕我在外惹事遇險,朝嘮叨、夜勸歸,這些我一概沒聽進去,倒是缺錢會扭扭捏捏,偶爾編點名目,理直氣壯和他們多要點小錢。爸媽管多了我就開始吼了,吼不夠我就離家出走,肚子內盡是委屈,為什麼別家的父母沒有,我家的管這麼多?讀到碩士班以後收斂,但換了一種脾性,自覺多讀了點書就暗嫌著爸媽有些事沒想通,還是老人家的思想,衝突仍舊沒少,他們臉上的細紋更密了。

轉變發生在家裡新增了新成員,哥嫂生了個女孩,白白嫩嫩,整個家繞著她轉。餓時哭,睡不好時哭,全家人耐著性子裝嫩音,哄呀哄的,逗笑了我們也喜孜孜。就這麼看著她長大,稍微體感當爸媽真不容易,愛孩子的感覺多少體會到了。我同時旁觀著爸媽又回到以前照顧我的時候,整個人變得溫柔細膩起來,早起晚睡都先想到她,用盡心思體貼這個孩子。原來是這樣子的心情啊。

 而後我就在想孝順這件事情,思量了一下,我著著實實不是個孝子(笑)。孝是什麼?孝順不是件很老套的事情嗎?人就應該要孝順嗎?該怎麼孝?什麼程度才叫做孝?我當時這樣疑問著。

孝順很古板?其實是生命的浪漫

孝順在華人社會仍是非常深刻的文化,但進入現代生活以後,似乎變過時而俗氣。當我曾像大部分人一樣追求個人自由而不受父母管束的生活,孝順這件事像是道德綁架或專制的緊箍,人幹嘛這麼辛苦?前述的轉變以後,大學讀中文系的我又把儒家經典翻了翻,嘗試丟去對孝的既定印象,發現它確實值得重新深思。

 嚴肅的說,孝是天經地義,父母用偌大的愛去承納、養育孩子,孩子成年以後回報父母的辛勞,再合情合理不過的事,這件事到現代依然是不變的。但它同樣可以詮釋得很浪漫,孝的根本意義是:人透過短暫的興衰,將生命無限延續。

正因為爸媽,我們才能降生在世界上。任誰都是孩子,誰都是爸媽生的,血濃於水,只是這點就和父母有緊密的關聯。母親懷胎九個月後家裡也沒閒著,一面扛家計,一面悉心照料保護力還不太夠的嬰孩,深怕有什麼病來,前三年要安穩睡眠,恐怕很難。

而後孩子開始會跑會吵,懷抱著對世界的懵懂理解,爸媽變成生活的老師,一字一句、一點一滴耐心教學。後幾年又變成攀高遁地的頑皮蛋,令人難受得了。等到孩子漸漸懂事、半獨立生活,出外學讀而不在視線範圍,爸媽又有另一種提心吊膽,怕被欺負了,怕出意外了,可是不放手是不行的。直到孩子成人能自理,爸媽的愛憂還是沒有停止過。

真要問為何這麼疼愛孩子,或許很多爸媽也說不上。這種能力和情感像是與生俱來,即使孩子已經長得比自己個頭高、力氣大,眼裏還是自己的娃。就問世界上誰願意這樣擔這顆心?這些就是我們要孝敬的原因。我們歲數多長,爸媽把我們擔在心上的時間就有多長。

可嘆的是,爸媽在他們最健壯的年紀養育我們,但當我們到了健壯的時候,他們的體態和對事物的理解掌握,往往已不如從前了。或許有一天,父母會慢慢變回孩子的模樣:記性差了,理解力衰退了,不太知道怎麼說話了,不擅於行走,甚至連吃飯都不容易。

而我們,願意用爸媽曾經照料我們的耐心和細膩心思,回過頭來照顧、體貼他們嗎?

孝的深刻意涵

所謂的孝,說的是生命興衰的承續:父母用他最健壯的姿態,承接羽翼未豐的我們,直到我們健壯時,父母卻正衰老了,我們也要用己身之姿去承接住羽翼凋萎的他們。

這種生命盛衰交錯的過程,就像兩條起伏交會、纏繞的線,一脈上升,一脈低沉。剛開始上升的是爸媽,領著下沉的我們前行。而後兩者交換了脈動,換我們上升領著父母的下沉而前行。

Crusader icons created by Creartive - Flaticon

如果有了孩子,而你成為了父母,你也正以自己的強盛承接著孩子的未萌,再讓孩子的強盛承載著你的漸衰。這兩條交會、纏繞的線,像兩條緒交錯織成的絲,而這條絲會一直透過世代的相承,持續編織下去,延綿不絕。這樣的編織是不是也像DNA的形狀?

Dna icons created by Freepik - Flaticon

如此的生命相承,絕不僅限於生物學上的基因傳遞,將相似的五官、膚色、毛質、血型、瞳孔顏色等生物特徵遺傳後嗣而已。其中還有情感的和文化的重要繁衍:父母將無私的愛,交付給孩子承接與學習,未來孩子將這份愛回饋給父母,同時也在成為父母時交付予他的孩子。在儒家文化裏,父母無私的愛就是德性,堪比天的高闊,堪比地的厚載。

想想,倘若沒有父母的生育,自己是否能平安成長?倘若沒有爸媽先做為你的世界的啟蒙者,你的雙眸未必這麼快就透亮。而人們從千年以前就世世代代迭遞祖傳,我們所有領受的愛養與品德都仰賴著父母的心力,他們則承續了更上一代的苦心。可以說,我們的生命起源是和家族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所以,身為孩子的你要相信,你和爸媽的關係,比你想的還重要。如果能回報父母給你的恩情,你正在履行人的本份,你正在傳遞來自父母畢生的愧贈,你正在維繫文化的根本。

而若身為爸媽的你也要相信,給予適切的愛、關懷、同理與善的教育,成為孩子的安穩世界是父母的天職。總有一天,孩子會懂得感懷你的親心。你正在做的,也是回報父母的恩惠,讓這份愛得以延續。

那麼,究竟該如何孝順?孝順絕不是盲從,如果遇到爸媽有缺點、做得不對時,孩子該怎麼做?和爸媽關係良好的實踐方法,下一篇說給你聽:當代淺繹 – 孝(二):不是盲從!如何和爸媽良好相處,同時保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