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淺繹:禮(一)-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良好人際的起手式

文/廖咸澤

當你被充分的尊重時,你會感覺到欣慰而踏實嗎?

如果會,而且你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日常,那麼你就碰觸到儒家所說的「禮」了。「禮」其實不像普遍印象中的繁瑣死板。與人相處,它是一種和諧的交流語言;向內探尋,它是一套管用的提昇內在的門路。

只要掌握住幾個原則:尊敬、撙節、謙讓,你就接近了禮的精髓。讓每個人都能得到應有尊重的社會,從你開始。

當我們在思考「禮」時,我們在思考什麼?

說到「禮」,我們常聯想到儒家的「繁文縟節」。在古代,每年有好幾個時令分別祭祀天地山川、神靈祖先,祭祀者有尊卑之別,諸多祭器、禮樂、儀軌、排場各有不同,細節甚多,失一不可。又如日常飲食起居、行住坐臥、男女分際、事君事長,處處都有相應的禮節。相對現代從簡自由的生活型態,古時的禮節常被認為綁手綁腳,未免不合時宜。

確實,如果把古時禮節原封不動ctrl+C又+V的複製貼上現代情境,恐怕太生硬,簡直是沒有靈魂了。這點儒家也注意到了,所以《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記》同樣記載:「禮從宜,使從俗」。禮是應地、應時、應事制宜的,應該隨著時代和地方風情而彈性調整,但重要的是,沒有禮是萬萬不可的啊。

究竟禮為何重要?如果禮需要從宜隨俗,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由內向外的禮

別以為禮是追求一種枯燥乏味的人際互動,其實儒家很重視人的內心感受。如同本文開頭的提問一樣,每個人都需要被尊重和友善對待,這件事到現代依舊不變。那麼,如果有一套相通的語言,讓你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對方也能快速理解到你的敬意,並給予適切的回饋,這樣不是挺好的嗎?這就是禮儀的由來。禮即是一套表達敬意的綜合語言,不只是言語的,也包含肢體、眼神、表情等各種可以表現心意的舉措。

想像一下,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尊重,會怎麼樣呢?通常至少有兩種情況:要不口氣粗鄙、頤指氣使、目中無人、為所欲為;要不就越過了人際和身體界線,任意對人親暱狎褻、探查隱私,侵犯個人空間。無論哪一種,都是不尊重別人的感受,人際友善的基礎勢必整組壞掉。再往後推想,摩擦衝突肯定不會少。

於是我們可以明白,尊重比我們想得還理所當然。之所以這個社會還能保持某種程度的和諧,在於尊重仍在我們之間作用著,小至個人與個人的交流,大至國與國的往來,無皆不用禮節來營造良善的氛圍。孟子這麼證實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那麼已經沒有嚴格制禮的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行禮?禮的形式可以調整,但核心不能變。掌握住幾個原則:心存尊敬是最關鍵的,同理心是常存的心態,言行身貌則是我們表達敬意的管道。

心存尊敬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凡事「毋不敬」。沒有人該因為他們的地位、貧富、族群、性別等條件而被輕蔑鄙視,所有生命都需要活得有尊嚴。這等於透過同理心來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言行身貌,則是我們的心的表現。當你遇到尊敬仰慕的人,你自然會語調輕柔,姿態低謙,身體調整得挺立莊重。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身體語言,也是希望別人對待我們的樣子。如果讀到這裡的你有共鳴,下面幾點你或許可以試試看:

:談吐優雅不輕佻,不說惡語八卦,穩重有底氣,多讚美,不躁進,總是把話想清楚了再說。

:舉止輕盈和諧,不粗莽好鬥,無關的事不聽、不碰、不介入,素其位而行。尊重身體界線,閨事不出房幃。

:衣著體面,站坐挺實,精神聚斂,儀態從容。潔身淨持,以德潤滋。

:常保笑容,神情篤定,不露鄙夷,不洩凶光。專注聆聽,正眼視人。

但禮的內涵並不只如此,如果要提升自己的內在,禮是非常好的入門方法,而且值得終身學習。它會為你的生命帶來巨大轉變。

接著看下一篇:當代淺繹:禮(二)-提升內在的絕佳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