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一〕身心不安怎麼辦?窺探東方文化鮮為人知的安心術

你有沒有仔細算過,自己一天下來嘆氣多少次?不自覺的焦慮出現多少回?花多久時間重複擔心著某些特定的事情,甚至難以入眠?

過度不安、焦慮、暴躁、疲憊倦怠等心理表徵,已經是現代人常見的日常樣態。這些表徵的來源有很多層面,在這生活節奏急促、資訊紛陳、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總讓人目不暇給又喘不過氣。事業、家庭、人際情感或自我價值,變得比以往更難安穩經營,要在其中把心安頓下來,確實並不容易。

人們早就察覺心的不安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長期持續的心理負擔已讓人變得神經緊繃、敏感脆弱,潛伏的情緒暗流不定時會突襲奔走;另一方面,隨不安而來的生理病痛又是另一層負面效應,胸悶、失眠、精神渙散,甚至積鬱成疾,恐在所難免。

Photo-by-Malachi-Cowie-on-Unsplash

 

心理健康」蔚為二十一世紀的另類健康風潮,是亟需處理的課題。這並不是沒有對策,藥物治療、心理諮商、瑜珈、芳療乃至種種身心靈調養管道都是適切的方法。其中關鍵的,是邀請你回返你的內在,重新檢視心中是否有未曾被正視的創傷、疙瘩,或是像堵住的排水管一樣無法適當宣洩的壓力源流,仍在某處隱隱作祟。而後,輕柔地允許自己面對、接納那些芥蒂,並將其緩緩地舒張開來。雖然不會一時半刻就能全部解決,但多數時候,這些方法都很有效。

還有一種方法在上述之外的,而我感覺十分受用。我想為你開一帖心靈處方,來試試看東方的安心術能不能也為你帶來一些轉變。雖然它少為人知,不過能幫助你直探不安的根源:倘若把心專注在心的本質,你就能掌握到安心的方式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先列出一條公式:

安心 = 良知 × 實踐

你是否曾經有過一種感覺,是當你用對方法幫助別人度過困難或不便,你感覺到非常心安理得、踏實而舒暢的心情?當下時刻乃至往後一段時間,你仍可以維持一份豐足與平靜,心裡紛雜的思緒或負面情緒霎時煙消雲散,當然也就少有煩惱了。

我有。二十七歲那年立冬前的某一晚,我和母親在房子的垂直夾層內發現一隻失足的小貓。當時天氣涼溼且越入夜越冷,它隻身蜷縮在鐵桿上顫抖,無論離屋頂或地面都離2公尺遠,且夾層窄得人根本爬不進去。我們靜靜等待貓媽媽前來營救,始終沒盼到身影前來,這下慘了,最後心一橫採用了最直截的方法:硬生生把牆壁鑿穿了一個大洞,打通夾層,把幼貓抱出來。平整的牆壁破了個洞固然好笑,還深怕其他生物闖進來,但那天晚上或日後每次回想,我感覺十分坦然。

這麼說,難道不安焦躁的時候就要趕快去做善事嗎?要這麼做也不是不行,但我不可能時時都有機會幫助別人呀!好,如果你能體會我在前一段所說的心情,這是個好的開始,證明你其實能為自己帶來安心的力量(這聽起來還不錯對吧),只是你不知道怎麼運用而已。接著就要問:我們能常常保持安心嗎?答案是:當然可以。

再看一次那條公式: 安心 = 良知 × 實踐 。上文是一個成功的的例子──我發出了想救幼貓的善的意念(良知),我也真的去救了(實踐),以免它受寒、肌餓或摔死,最後掛點,貓媽媽傷心,我也會難過。雖然事後我的心安感沒有永遠持續下去,可能又回到平常的煩惱,但至少我曾經安心了。

我想接著說明,良知的實踐未必只限定在一次特定的行動(救貓、扶老太太過馬路、一次捐款……),未必只能是一種對他人的奉獻,它可以發生日常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是說,生活中每個大大小小的決定,你都可以帶著良知去實踐,從而實踐良知,這也完全符合這條公式的要旨。

為什麼這樣就能安心?是什麼讓你不安心?

先來看「安心」的意思是什麼。「安」這個字,可以解釋為「平靜、恬適」,可以是「穩定的、靜止的」,也可以是「存、居」(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修訂本)。總括而言,就是某個物體沒有受到外力影響,保持在穩定行進或靜止的狀態。它的內涵或外形變動不大,甚至沒有變動而一直維持它的本質,且以一種平衡姿勢放置在平坦或適合它形狀的地方。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安心」,那我們可以說是「心保持在它的本質,沒有受到外界牽動而起伏、變異」。什麼是心的本質?就是公式裡提到的「良知」。這也是為什麼當你做了一件符合道義、遵從良心的事情,你會感覺到心安理得且踏實──你正在用心的本質,實踐它本來運行的軌道!在那一刻,你的心重新回到它本來的位置或狀態,歸返它的初衷和原點,那正是安心的樣子。至於為何要「實踐」就顯而易見了,你很難坐視不管那些不符合良知的事,又同時很安心吧!

Photo-by-Kelly-Sikkema-on-Unsplash

 

話說回來,是什麼情況讓你沒辦法安心?這個情形和你的良知有什麼關係?剛剛提到,安的意思之一是「某物體沒有受到外力影響」,因此,讓心變動不安的原因就在:心受到外物吸引而離開它該有的位置,或改變了它本來的樣子。

想想時常聽到的社會案件:某些人為了錢財不擇手段地詐欺他人,或為了權勢而陷害,為了貪圖利益而引起紛爭。你或許還可以揣測到他們的心境,例如貪婪財權而變得易怒、焦躁、得失心重,忌妒、怨懟或憎恨,對所欲之物的渴望迫使他忘記良知而為所欲為。這些都向我們揭示著:當人的心有了過多的欲望,就會離良知越遠,心就越不安。過多的欲望是良知的反面

可是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登上報紙頭版的壞人啊!我們的欲望沒有讓自己為非作歹,那這還是不安的源頭嗎?沒錯,事實上當你為情而傷心、工作不順的沮喪或自信低落,都可能和欲望有關係(特定的創傷則是另一種狀況)。

而我想告訴你,不讓你為非作歹的良知並不是良知的全貌,或者說,良知不是只避免你犯法而已。真正的良知深不可測,是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欲望蓋住,讓我們不知道罷了。如果你能瞥見良知的深奧,你可以找到巨大的安定力量,就在你之內。

想知道更多嗎?接著看下一篇文章:〔導論二〕安心的極簡公式是從這裡來的!該如何練習?

你會在下一篇讀到:

  • 安心的公式是有更多跡象可循的。
  • 更進一步的知道欲望讓我們不安的原因。
  • 安心原來不完全等於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