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明理學的學派分系
除了以上講宋明理學的歷史因緣、哲學課題到經典依據之外,還有理論分系的問題。有人主張:不能說宋明理學,要說宋明道學。有人主張:理學跟心學的「二系說」;有人主張:「三系說」;有人主張:「一系說」,這就是所謂的理論分系。這些釐清屬於導論部分,先具備一些基礎概念。接下來的篇章,則要從周濂溪(敦頤)、邵康節(雍)、張橫渠(載)、程明道(顥)、程伊川(頤)等北宋五子,也就是從五個北宋重要的理學家開始介紹起。每一個理學家則都從介紹他的生平和生命情調來先認識這個人,再來了解他的思想理論。宋明代的理學家只有這幾個嗎?當然不是,我們只能舉幾個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到了南宋接著講朱子、陸九淵,到了明代則講王陽明、陽明後學和王船山。像王陽明很會打仗,很會平亂,但他也很會講學,他的學生很多,啟發式的教學,讓陽明後學非常的蓬勃。陽明之後的劉蕺山,也算是心學,而王船山就是氣學了。有的中國哲學史寫到王陽明就結束了,因為他已經是中國哲學史的最高峰和集大成。
講到宋明理學,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濂、洛、關、閩。「濂」是周濂溪,「洛」是在洛陽的程明道跟程伊川。「關」就是關中、陝西的張橫渠,他是關學。「閩」就是閩南福建,由朱子代表。
以上大致是宋明理學的一個鳥瞰。其實我認為最重要、最在乎的當然是朱子,因為朱子就是集北宋五子之大成。朱子把四書五經都做了研究,再加上北宋五子的哲學,朱子都加以繼承了,然後建構自己的朱子理學。接著還跟同時代的不同哲學派別,例如心學、性學與事功學派的主張相互辯論對話。所以為什麼朱子理學這麼重要,因為他是集傳統儒學與北宋之大成。「四書」的說法,其實在伊川的時候,就已經把這四本書集合起來,用這四本書來當課本。但是真正把它當四書是從朱子,所以這個傳承就叫做程朱理學。朱子是一個很重要的集大成,但是到陽明又是一個高峰,心學的高峰。後面有劉蕺山和王船山,而王船山是氣學。所以宋明理學有道學、理學、心學跟氣學。因此有人問:到底應不應該叫做「宋明理學」?因為理學好像只有程朱理學,但其實還有道學、心學與氣學。甚至有人說有所謂的性學,像胡五峰,胡五峰他主張:性無善惡,以心著性是屬於性學派。所以宋明理學的學派分系,其實有各種說法。
張載哲學叫關學,關學學派。在現代,陳俊民、丁為祥、陳政揚……等學者是研究張載的專家。所以我們研究一個學術領域,一定要了解這個領域目前的專家是誰。他在學術上目前研究什麼哲學課題,最重要的是哪些著作,你要先知道。你若瞭解了,等於一下子就把你拉到做學問的核心。比如說你到基隆廟口要去吃鼎邊趖。好多家鼎邊趖,每一家都說他是最道地的,最原始的。但是只有內行的人才知道真象,他會告訴你這些都是騙人的,在巷子裡面的那一家才是正宗的。所以我們說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我們做學術研究也是一樣,你在某一個領域,要知道那個領域目前研究最前端的,最深刻的,最權威的是哪些研究。所以為什麼要做市場調查?為什麼我們做學問?我們做文獻探討,就是研究一個主題到目前為止,前人研究的成果怎麼樣。都要先了解狀況,不能說戴著鋼盔、蒙著頭就往前衝的,而不曉得人家是在做什麼研究。做學術研究本來就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前後傳承的。
還有,我們知道除了宋明理學之外還有川學、蜀學、浙江學派、事功學派、新學(王安石新學)。那王安石有沒有像宋明理學在心性方面的著作?也是有的,所以一般講宋明理學,是比較站在哲學的角度,去著重宋代儒者在某一方面的學術而已。所以宋明理學並不能涵括所有宋代的學術,或者儒家的學術。比如說新學、蜀學、浙江學派,這些在宋明理學都沒有包含在內。所謂的《宋元學案》就不是完全用哲學理論的角度來看宋明理學的,而是從區域性把很多儒者的學術都保留下來。
從此也看出哲學理論探討的限制。探討哲學要把握重點,有一個缺點就是掛一漏萬,沒辦法全部涵蓋,只是從當中找出一些代表性的問題來談論而已。所以為什麼理學後來轉向聚焦在內聖之學,後來才會被批評(因為後世傳下來的就是以理學為主,沒有能涵蓋其他派的學問)。像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批評:「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開始批評宋明理學家,特別是心學家。可是例如周敦頤,一開始說要「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我們知道:顏回是德性最高,可以說是內聖之學。但是又說要「志伊尹之所志」,伊尹是治理國家的宰相。這可以說從周敦頤開始,他也是要兼顧外王內聖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只重內聖之學。但是後來這些理論慢慢轉移重心,從道學到理學到心學,後面就會牽涉到分系的問題。
本來宋明理學的分系,有人說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但這樣子分的話會有一個問題: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王船山怎麼辦?所以二系說不夠包含,很多心學、理學、氣學、性學都包含不進去。例如胡五峰(胡宏,歷史學家胡安國的兒子)就是性學,張橫渠講道學。張橫渠曾這麼說:「朝廷以道學政術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憂者」(《答範巽之書》),張橫渠把「道學」跟「政術」分成兩個。聖賢之道,研究聖賢的道理,當然也就是天命與人性的性命之學。
所以可以說,宋代儒家學術發展,一開始是道學,可是到後來朱熹所編的《伊洛淵源錄》,有包括理學,但是不包括王安石的新學,不包括陳亮、葉適的「功利之學」、「事功學派」,也不包括心學。這樣子理學的框架是不是太窄了?但如果用心學也不對,心學只能講陸象山,王陽明。當時有心學,但整個宋明儒家學術不只是心學。
王陽明很有趣,王陽明發展他的心學,是從借用陸象山開始的。他一開始在朱子學的學術主流裡,說陸象山也是儒學,大家為什麼要排斥陸象山的心學?慢慢到最後他說,陸象山的心學才是真正的儒學,朱子那個理學不對。所以王陽明他一生,都是和朱子理學對話,因為那時的傳統和權威就是朱子理學。那王陽明他要講心學,他講得很辛苦,他在研究格物致知。王陽明他本來對朱子學,也很認真要學習,但是其間遇到好多挫折,最後說聖賢有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聖賢而放棄,之後去學仙,又回來再研究理學,又生病等等。到最後陽明認識了湛甘泉(陳白沙的學生),他才有同伴一起放手講究心學。後來幫陸象山翻案,說陸象山的心學才是儒學的正宗。陽明夫子曾說:「僕嘗以為晦庵之與象山,雖其所以為學者若有不同,而要皆不失為聖人之徒。今晦庵之學,天下之人同而喜之。」(〈答徐成之(壬午)二〉)在王陽明還活著的時候,他的學問是被當成是偽學,是偽黨,是要被打壓的,到他過世了以後,他的學問才被看重。「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於論辯者。而獨惟象山之學,則以其嘗興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籬之」(〈答徐成之(壬午)二〉),所以他一開始在幫象山辯護,象山之學其實也可以是聖學,不要排斥它。到後來,王陽明說「聖人之學,心學也」(〈象山文集序〉),聖人之學就是心學,還有依據:「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故吾嘗斷以陸氏之學,孟子之學也」(〈象山文集序〉),陸象山的心學是直接從孟子學傳承的,這才是真正的儒學。到後來心學強盛,在中國是能夠與理學抗衡的;在日本,陽明學也很受重視。但是在朝鮮,陽明學就沒辦法,朝鮮還是推崇朱子學。
所以宋明理學的分系,二系說是理學、心學。後來牟宗三最早提出三系說,也有人說其實在牟宗三之前,唐君毅就有提到三系說。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就是二程的差異,程明道跟程伊川這兩個人的個性和學問有同有異。程明道跟程伊川只有差一歲,但是程明道早過世20年,所以程伊川後面還有20年的時間發展他自己的哲學。所以程明道跟程伊川的《二程遺書》裡面,牟宗三花了很大的心力,把《二程遺書》做一個梳理,哪些是屬於二程的,哪些是屬於程明道的,哪些是屬於程伊川的。一梳理下來,牟宗三認為要有三系說,程明道、周敦頤、張載是屬於天道觀一系的;程伊川跟朱子是本性論一系的;王象山王陽明是屬於心性論一系的。朱子集北宋理學之大成,朱子最重要的老師就是程伊川。當然朱子還把其他北宋五子都傳承下來,但是他的思想特色最重要的還是程伊川,主要的關鍵點是格物致知與窮理之學,這也是程朱理學,亦即程伊川和朱子最有貢獻的地方,所以叫做理學。這個影響到整個東亞,韓國、日本、越南都在講程朱理學,最重要的經典依據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後面接著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裡面講格物致知,是其他的儒家經典比較沒有講到的。
勞思光教授很有趣,他的中國哲學史提出哲學家的哲學理論緣於他所面對基源問題的說法。其中最主要的判準就是自覺心,很接近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用自覺心這個判準,來看象山陽明,象山講發明本心,陽明講致良知,是不是最有自覺心的道德主體性,最成熟的儒學人性修養理論?所以他認為其實整個宋明理學,是一系的,都要回到先秦孔孟的心性之學,都是自覺心。陽明象山叫做心性論的階段,在伊川朱子是本性論的階段。濂溪、橫渠與明道是在講天道,是天道觀的階段。從客觀的天命天道,慢慢轉到本性論,再轉到講自覺心的心性論,這發展的三個階段,叫做一系說。所以勞先生是站在前面牟宗三的三系說的基礎上面,把理論再往前推進,叫做一系三階段論,這樣子來整體性地理解整個宋明理學的思想框架。
(感謝本文作者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陳振崑教授賜文。)